文創發展尚需完善條件

博彩一業獨大,政府推文創,冀成多元經濟一環,社會普遍支持。政府近年資助民間創立了九個服務平台,分別為電影、設計、時裝設計、出版等,又支持雨後春筍般打著文創旗號的中小微企,項目補貼及無息貸款由過萬、幾十萬到幾百萬甚至過千萬等。當局更舉辦墟市、活動,鼓勵博企採購,著意支持、培養本地創意人才,推廣澳門文創品牌。總體而言,政府每年動用億計公帑去扶持文創,單2017年批出的資助總額就達1.45億元,當中屬商業項目的資助1.14億元,包括6,100萬元免息貸款、5,300萬元無償資助,聲稱帶動了4.25億元的總投資額。 

政府推政策及資助,民間亦熱烘烘,惟文創產業發展不似預期,既離“產業”甚遠,近月更出現不少負面新聞,如有歌手疑似“買Like”遭批,打著本土武打電影的製作粗糙而淪為笑話,開業不久的商場文創項目門庭冷清,中標承辦大型政府項目卻請義工被指責,多個受資助項目亦被質議商業效益甚至益自己友,有產品被揶揄與淘寶貨相似,有不滿政府項目來去都是那幾家公司中標等,消息有真有假,卻已大大打擊了澳門文創的形象。當然,澳門有些項目有成績,但鳳毛麟角。 

社會的質疑多由於政府、企業資訊不透明,缺乏可供社會評估的資料而起,無可厚非。對於文創產業,有幾點值得社會注意。文創產業初期都是燒錢的,更不能一蹴而就。我們現看到台灣文創成港澳文青至愛,韓國創意產業熱爆全球,表面風光。實際上,這是各地政府或業界苦心經營多年的結果,尤其韓國,既有國家、巨企的資源投入,也有政策傾斜,加上民間高度的活力才能成事。香港近年也力推文創,其人力、物力、財力,肯定比文創底子本來就薄弱的澳門好得多,同樣舉步為艱,説明了當中難度。推動文創產業,並非話推就推,一推就掂,何況澳門談不上有產業優勢,就算成功也不會有巨大的規模。 

產業成長需要長時間,誠如文化產業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年頭公開表示,澳門大部份文創企業仍在探索階段,在外地能獲獎的較成熟項目,只佔整個行業不足10%。然而,坐著等時間過,以澳門情況,文創產業實難自然形成且變強大,必須有政策、有支持、有配套、有監管,不斷優化,可惜此為澳門政府多年來的最弱項。 

文創產業沒有成功方程式,內地、香港、台灣等都有文創園區,多為舊街區、舊廠房改建,人文氛圍十足。澳門推文創產業之初,也計劃以塔石玻璃屋為文創旗艦店,並以Cshop等為據點,結集人氣。結果塔石玻璃屋八年來不斷維修,只有幾個臨時項目及用途,旗艦店未見影。有見及此,加上澳門缺乏大型地段,當局有意改變策略,著重社區文創發展更甚於建立一個實質基地,冀將不同區份特色結合,將澳門打造成文創主體公園。這與文化局幾年前提出的“文化永續之城〞,同屬良好意願,實際非常困難。政府連一間塔石玻璃屋都搞唔掂,如何打造社區文創?複雜的業權、昂貴的租金等又如何解決?此涉不同部門協作,是澳門公共行政的死穴所在,典型例子是舊區重整到都市更新,十幾年一事無成。筆者一直説,澳門不同區份尤其舊區各具特色,惟時代變遷及在當局無序發展下,特色已嚴重被破壞。更甚者,特色舊區多環境欠佳,連澳門人都不願長留,如何打造社區文創、社區經濟?社區環境搞唔掂,什麼都只是空談、口號,故必須優先處理舊區活化問題。 

建一個文創基地或打造社區文創都屬高難度,兩難取其輕,前者應相對較易,益隆炮竹廠、三個新口岸、五十多幅回收閑置地及新城填海等均可考慮,既為文創解決高租金、人氣缺的大問題,也為社區帶來設施及發展機會。相對於硬件,澳門文創更缺軟件,一是整套政策,二是整體水平。政府現用公帑助人做生意,政策必須公開透明、公平公正、不時檢討及優化,受資助項目也須增加透明度,甚至公開交待項目內容、進度,爭取社會認同及支持,否則難成事。接著是水平參差問題,直接影響認受性及未來發展。有水準的產品或服務,在電商時代不愁市場,儘管競爭也大,這得靠業界。 

須再三強調的是,政府在文創產業起動之初,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資助甚至場地提供,可以理解及接受,但長遠須放手,用市場力量去檢驗及推動業界努力打造產業,因官方長期高度介入無濟於事,也有違審慎、公平使用公帑原則,企業長期只靠政府奶水也易不思進取。若水平不提高,通不過市場考驗,產業淪為口號,文創只會是“阿斗”,扶不起,也不應扶。反之,投入更多,社會都會接受。 

文:甄慶悅

(原載於2018年4月《商訊》)

相關文章

旅業不重質 怨聲載道

澳門社會對旅遊業又愛又恨。愛者,旅遊業是主要産業之一,帶來可觀經濟收益及就業。恨者,旅客人數太多,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