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低窪區市民商戶年年擔驚受怕 擋潮閘研究仿真無限輪迴政府耍賴

無視低窪區市民商戶年年擔驚受怕
擋潮閘研究仿真無限輪迴政府耍賴

二零零八年受到颱風黑格比的風暴潮影響令本澳低窪地區廣泛水浸,社會當時已提出政府要做好防災基建,但特區政府拖至二零一二年才成立跨部門治水小組跟進,二零一四年提出興建媽閣到灣仔的擋潮閘,以保護澳門西區,即媽閣、內港、筷子基到青洲一帶,免受風暴潮影響,二零一五年澳門人大更為此向中央反映爭取國家支持,但擋潮閘一直未見有實質進展,及後,經歷二零一七年的天鴿、二零一八年的山竹兩個超強颱風及風暴潮侵襲,造成人命傷亡及以百億計的經濟財產損失後,上屆政府已明確承諾會興建擋潮閘,二零一八年中央亦已明確同意其可行性,法定的兩階段內地環評也獲通過,上屆政府亦曾公開表示爭取最快在二零一九年底前動工。

黑格比後速建擋潮閘可免天鴿山竹風暴潮水浸

新一屆政府上任後,包括筆者在內的社會不少意見均力促政府盡快落實擋潮閘工程,筆者唯一的意見,就是政府應加高擋潮閘的設計高度(現公開資料顯示擋潮閘的有效高度僅較天鴿測得的最高水位高七厘米),以應付全球暖化伴隨而來的越趨強勁颱風及風暴潮。

但今屆政府上任後,對擋潮閘的態度似乎又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對興建擋潮閘的態度變得十分曖昧,一直不置可否,且以各種理由拖延。去年六月十二日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稱”內港擋潮閘需延至年底動工”、六月十六日羅立文指”年底至明年初決定是否建造擋潮閘”、十一月十六日行政長官賀一誠稱因要求有關單位研究增加分析擋潮閘會否加重C區低窪地區的水浸,仿真研究有望明年中完成,屆時將對外公布,若有爭議會對外諮詢。

四月十三日,羅立文在立法會受訪時稱,政府近期已收到內港擋潮閘工程水文仿真研究報告,但需時分析,現時會否興建內港擋潮閘仍然未有結論,只表示會盡快公佈但未承諾確實時間。

政府不建擋潮閘應拿出替代方案非拖字訣!

根據工務局資料,”澳門內港擋潮閘工程實時數字仿真驗證”去年六月三日以詢價方式判給”亞洲仿真控制系統工程(珠海)有限公司”,造價四千三百五十萬元,工期一百八十天,意味報告應在今年初就要完成,就算當中未包括特首後加的”會否加重C區低窪地區的水浸”的要求,研究需時也不會增加多少,因為熟知的都明白,模型構建好後及運作後的不同情景運算只要調整參數即可!

再者,筆者實難以想像,政府連完成結論分析的時間都不肯交待?難道這份花費四千多萬的研究報告其結論難以理解?還是政府對報告的研究方式或數據有質疑?但這些都明顯不是合理理由!

值得一提是,根據政府資料,單是2015年至2019年的五年期間,政府外判的研究、顧問項目、報告等性質的項目,就花費九點五億公帑,但當中僅12%有在網站公布,且最後兩年的公開比率僅約8%,即十份研究九份都不公開,反映當局不單沒有胸襟公開更多報告,而是更傾向選擇不公開,這明顯不是開放透明政府的方向。

擋潮閘有效高度應有足夠緩衝應對全球暖化

筆者實難苟同政府今次大費公帑論證擋潮閘會否加劇周邊低窪地區水浸的問題。首先,中央早在二零一八年已批覆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報告,意味著工程已經內地多個部門及中央完成論證及工程屬可行,當時五區填海也早已定案,有關論證早已包括五幅新填海區,何需再重覆研究?甚至判給後再增加”會否加重C區低窪地區的水浸”的項目?難道政府質疑當時研究的真實性?

再者,如果擋潮閘能夠在2008年黑格比之後盡快提出和落實興建,擋潮閘最初設計有效高度為五點六米,建成後已可抵禦天鴿(五點五八米)和山竹(五點二一米)的超強風暴潮,令澳門可免去以百億計的經濟和人命損失,低窪地區更可免受水災之苦。

但黑格比至今已十三年,擋潮閘仍然停留在研究、再研究,且興建無期的死循環,這絕對是對低窪地區居民商號的不負責任!再退一步,即使政府認為此方案有問題堅持不建擋潮閘,也應該提出改善或替代方案,而非無實際替代建議下不斷質疑擋潮閘會否出問題,這同某些人士批評坊間經常有人提出批評卻無實際建議有何不同?

擋潮閘經本澳中央多重論證再仿真乃混淆概念

也有專業人士坦言,政府不單對過去擋潮閘多份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視而不見,更重要是政府提出:”會否加重C區低窪地區的水浸”的問題,也反映決策人或者將因颱風中心超低氣壓與天文潮叠加作用的風暴潮,與暴雨產生的洪澇災害的基本概念混淆!要知道,風暴潮是風暴中心超低壓再加上月球引力共同將海水”吸起”,故只要閘門及堤壩足夠高,就可擋住風暴潮保護低窪地區,且不會加劇周邊地區的風暴潮高度;洪澇則由於該地區或河流上游出現暴雨產生,如果只擋不疏通讓水有地方流走,水位就會不斷升高,也會連累其他周邊地區!

客觀而言,媽閣擋潮閘非唯一可抵抗風暴潮的防災基建,政府確實也可由媽閣沿內港到筷子基、青洲等岸邊興建全長約三公里的堤圍,並一次解決澳門西岸渠網整治、外環高架道路、輕軌及海濱整治等系列民生工程,但堤圍沿岸邊最少要高三米以上,且涉及面廣,以澳門政府的執行力,絕非十年八載能完成,故筆者才認為在媽閣與灣仔建長六百多米的擋潮閘,才是刻下處理風暴潮最務實可行的選擇。

威尼斯摩西閘實證成功為何視而不見?

其實與澳門同處低窪鄰海地區的意大利威尼斯,同樣因為受風暴潮水浸影響,早在二零零三年拍板興建擋潮閘(當地稱”摩西工程”),計劃包括4個區段78片閘門(規模較澳門大十倍以上)預計可以阻擋3公尺高的大潮;工程原定2011年啟用,後因嚴重超支及貪污等各種問題一再拖延,預算也一路追加到55億歐元(約524億澳門元);直到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威尼斯慘遭五十年來嚴重洪災,水淹至1.87公尺高,當地古跡、商家、房屋等合計損失達10億歐元(約95億澳門元)及2死後,當局才加緊興建速度。去年七月 “摩西工程”完成閘門總測試,預計所有工程今年完工。值得留意,當地對其成效及有效高度是否足夠等同樣有不同意見及爭議,但威尼斯今年十月三日受到風暴影響,原本預計潮水將達一點三米,將會令當地地標——聖馬可廣場及市區三分之一地方受浸,但因擋潮閘成功啟動及發揮作用,令威尼斯全市避過風暴潮侵襲,結果似乎較特區政府委託顧問研究更實在!

擋潮閘一日未建成嚴重風暴潮陸續有來!

根據資料,天鴿前一次的十號風球已是一九九九年的約克,澳門回歸後僅掛了一七年天鴿、一八年山竹、以及二零年八月二十日的海高斯三次十號風球,黑格比當年僅掛八號波。前兩者破壞不贅,但只要海高斯登陸時間比預期晚三小時,風暴潮加上當日天文大潮高位,海高斯風暴潮最高將達四點五米,即低窪地區最高有一點五米的水浸,災情雖不及天鴿與山竹,但已與黑格比相若。

再者,全球暖化對澳門的影響已越來越烈,根據研究,一九七零年開始,本澳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4.2毫米,即過去五十年澳門海平面上升了廿一厘米。全球暖化亦令颱風速度更快、引起的風暴潮更高。經歷天鴿一役後,每年風季低窪地區的市民商戶都深受風暴潮侵襲的陰霾影響,就算特區政府今日拍板動工興建擋潮閘,低窪地區商戶、居民仍要擔心害怕多數年等待擋潮閘建成!如果政府堅持認為擋潮閘不合適,負責任的態度應拿出具體的改善方案,而非不斷研究、仿真,令低窪地區居民每到風季及打颱風時,要為風暴潮擔驚受怕!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訊報專欄:宇論滔滔2021年4月16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