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規劃只講不做 防災基建決定躺平?

【訊報專欄:宇論滔滔2022年10月21日】
十年規劃只講不做 防災基建決定躺平?
今年八月廿三日是強颱風「天鴿」正面吹襲本澳五周年,當年「天鴿」引發本澳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風暴潮,令本澳廣泛地區出現嚴重水浸,多區斷水斷電多天,城市運作癱瘓多日。風災造成10人死亡、逾200人受傷、經濟損失逾125億元。這場風災導致不少澳門居民至今仍猶有餘悸。風災過後,特區政府於2019年10月公佈《澳門特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下簡稱「防災十年規劃」),提出了多項針對防災減災的軟硬件措施。事實證明,經歷了「天鴿」風災的慘痛教訓後,當局在氣象預報、訊息發佈、災前預備、緊急應變、善後清理等應急處理機制上都有明顯進步,工作值得肯定。
防災應對進步明顯 基建只解決暴雨水浸
但在防災基建方面,當局雖在防治暴雨水浸的基建上加快了步伐,包括終於在2021年5月建成內港北雨水泵站和箱涵渠,減輕內港北一帶暴雨水浸的機會和嚴重程度,也加快擴容各區渠網和加大恆常疏通的力度,故此近年暴雨越趨頻繁,但各區水浸黑點和水浸情況都有所減少和改善,惟下環一帶仍缺雨水泵房,暴雨水浸亦時常出現,幸好政府已判給內港南雨水泵站及涵箱工程第一期,工程完成後,下環街應可解決暴雨水浸的問題。
但必須指出,自2008年颱風黑格比風暴潮令澳門低窪地區出現廣泛水浸問題後,社會早有聲音要針對風暴潮做好防災基建,特區政府在2014年亦自行提出在媽閣到灣仔興建擋潮閘的計劃,但該項工程一直「只講不做」,直到2017及2018本澳低窪地區接連受「天鴿」和「山竹」風暴潮的重創,上屆政府曾表示擋潮閘最快能在2018年第四季動工,但直到今時今日,擋潮閘的方案仍在研究設計階段,至今仍動工無期,但政府也未有任何替代、後備或短期方案。
抵禦風暴潮基建「近乎零進展」
此外,「防災十年規劃」提及過多項針對風暴潮的基建項目,包括筷子基至青洲沿岸堤防工程、外港堤防優化工程、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等。但資料顯示,除了筷子基至青洲沿岸防洪工程已完工外,其餘抵禦風暴潮的工程項目仍處於規劃階段尚未落實,更沒有工程的時間表和預算,意味著本澳現時抵禦風暴潮的能力,仍與5年前「天鴿」時相若,簡而言之,十三年後的今天,澳門在應對黑格比級別風暴潮的防災基建,幾乎仍是「零實際進展」!
內港擋潮閘工程提出至今已八年,但仍停留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至今仍未有明確的時間表和工程預算,筆者在今年八月廿五日透過書面質詢,要求當局交代到底會否興建擋潮閘,加上擋潮閘興建無期,針對風暴潮的防災基建,政府又有否其他替代方案?而公共建設局的回覆也只是「老調重彈」,指當局正持續推進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及其他專題研究等工作,政府會在保持內港交通的前提下,一直有序推進內港的防洪排澇工作。簡而言之,針對內港一帶的抵禦風暴潮基建仍是零作為。
路環防洪排澇未有動工完工時間表
此外,政府早前向立法會透露,外港堤圍優化工程將被新城A區堤堰優化工程及輕軌東線項目灘塗整治工程替代而暫緩。筆者問及有關替代方案何時才能發揮防止外港至東北區一帶免受風暴潮影響的作用?兩工程的詳細內容和興建時間表又是如何?公建局僅指輕軌東線項目灘塗整治將與輕軌東線工程一併招標,幸好根據日前公佈的輕軌東線資訊,相關興建應可解決東北區一帶的風暴潮問題,但對外港新口岸一帶抵禦風暴潮基建問題,當局無任何回應交代。
筆者亦問到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中採用「兩湖」方案,預計今年第三季展開初步設計招標,當局會否有清晰預算和工程時間表?當局僅回應其可行性研究已完成,正進行初步設計,預計2023年完成。但工程何時興建及建成?會否一併考慮路環當區居民的交通及停車空間等問題,當局同樣未有任何資訊。
本地緊急供電五成 增高位配水庫宣佈放棄
此外,「防災十年規劃」中亦提及緊急情況下澳門電網自主供電能力佔日最高負荷達5成,措施包括新建天然氣發電機組,以提升本地發電能力。但筆者翻查歷年的《澳電年報》,除了提及新天然氣機組工程的公開招標程序於2017年12月展開、2018年已完成招標並完成最終綜合評審報告外,之後的年報就再無提及新發電機組的消息,年報亦顯示近年本地發電佔總用電量的比例一成多。
筆者要求當局交代天然氣機組工程的進度和時間表、本地發電比率逐年下降的原因及何時才能達到「本地緊急發電能佔日最高負荷達5成」的目標。環境保護局回覆質詢時指,澳門的電力供應政策仍以?地輸電為主、本地產電為輔,負責供電的南方電網公司已按國家減災委的指導進一步強化電網,經實踐驗證可抵禦極端氣候及防止輸澳電源的中斷,有效保障本澳電力供應的安全和穩定。同時,在嚴峻情況下亦可調度已完成改造的橫琴望洋電廠專門供電予澳門,保障本澳的應急電力需求。這意味著今屆政府似乎不會實現「本地緊急發電能佔日最高負荷達5成」的目標。
保障供水安全方面,「防災十年規劃」提到要在本地選擇合適地點新建高位水池,當自來水廠因停電、風暴潮等原因而停運時,可將保障供水時間由目前4小時增至12小時,當局於2018年提出在小潭山興建高位水池,2019年更稱已招標並將展開工程,但相關高位水池的進度及其他高位水池的選址至今仍無下文。針對高位水池的興建,海事及水務局回覆筆者質詢時指,政府雖已進行可行性研究,經綜合考慮工程難度、成本、土地的使用、環境影響和景觀影響等因素,加上石排灣水廠、九澳水庫和石排灣水庫擴容等工程已能有效提高供水系統的抗風險能力,決定暫時擱置興建高位水池。
斬件不做非全面檢討 防災成效大打折扣
當局又提到,政府正不斷完善基建以加強本地的供水安全。隨着石排灣水廠於2021年投入使用,已構成半島和離島雙核心的供水佈局,使全澳水廠的日產水量提升至日需水量的2倍;九澳水庫擴容工程第一期已於2021年完成,第二期預計於2024年完成,加上正推進的石排灣水庫擴容工程,未來本地水庫的總庫容儲備能力將由7天增加到12天。但筆者必須指出,擴容水庫僅能增加本澳儲雨水及原水能力,高位水庫儲的是已處理好的食水,倘若本澳出現如天鴿時水廠因停電或水浸無法供水,若能按計劃增建高位配水庫,將可在危急關頭維持本澳12小時正常供水,對災難應對十分重要。
筆者認為,今屆政府若認為對「防災十年規劃」的內容需因為社會環境及政府資源變化,要對其作出整體檢討和修訂,筆者是支持的。但若在無任何替代方案下,隨意將規劃內大量防災基建項目擱置,不單未能達到規劃最初的防災目標,甚至會影響計劃其他內容的成效,甚至令已興建的防災基建及項目效果大打折扣,這才是最不科學和最浪費,倘若今屆政府維持對防災、尤其防風暴潮基建的躺平態度,低窪地區的居民只能自求多福!
□ 立法會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
🌷🌷🌷支持我們,請分享貼文。
——————————————–
傳新TEL熱線:(853)28522922 /65549922
傳新暢談:桔仔街65號(歡迎自薦訪談主題及嘉賓)
傳新影片:吾講你知、傳新解毒-足本重溫、馬後炮、惡搞系列等等,全部影片都可以在【傳新Youtube 頻道】逐個翻睇。
🌹🌹歡迎支持本會運作🌹🌹
🌾🌾🌾義工招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