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報專欄:#宇論滔滔 2025年3月18日】
特區政府會否明確削減博企外僱
以保障本地人穩定就業?
第六屆特區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今周一正式宣讀,內容廣泛,不但終於調升了養老金、殘疾金等多年未調升的福利分享,亦新增三歲以下澳門幼兒提供每月一千五百元的育兒津貼,雖然增幅未必太高,又或未必能明顯刺激出生率,但總算看到今屆政府回應民意的誠意。但不諱言,對於社會高度關注的經濟復甦問題,青年、中年就業困難、中小企倒閉潮、中產供樓壓力大收入少、衛星場問題等,確實未見當局提出甚麼實質舉措,只是重提優先保障本地人就業不變或三層中小企保障等,難怪相關持份者失望。在本澳未有明確經濟復甦措施下,施政報告提到不少的橫琴投資發展,難怪也成為部分居民吐槽的重點!
問特首會否明確削減六博企外僱額及訂上限?
筆者在翌日的答問大會上,要求特區政府交代會否明確削減博企外僱以保障本地人穩定就業。因為早前多名在博企工作約十年的後勤本地員工突然收到公司通知,不以合理理由即時解除勞動合同,公司管理層稱員工沒有在工作上犯任何錯誤,亦並非表現不佳,卻在無提供任何轉職選項下被裁員;公司雖有依法作解僱補償,但被裁員工均屬五十多歲學歷不高人士,根本難以在目前低迷經濟環境再就業。
與此同時,有本地年輕人因響應政府增值自己向上流動,毅然辭職參加勞工局與博企合辦的「就業+培訓專項計劃」,但入職後不單發現培訓未如計劃般執行及落實,博企甚至在三個月試用期完結前,在員工沒有犯錯下,僅以試用期未到為由終止合同,當事人向勞工局反映事件時,局方竟稱合辦項目的身份僅為轉介作用,無法監督企業!
六大博企外僱數疫後持續增加,去年底已達至3.2萬,若以最新2024年9月與2022年12月比較,本地僱員只增加了2%,但外僱竟大幅增加了67%,博企在外僱大增下仍然無理裁減本地人,完全毋視本地勞動法律及社會責任。
為此筆者要求特首交代,新一任政府會否恪守法律和合約精神,嚴格監管六大博企依法依規保障本地人就業及向上流動機會,明確削減博企外僱數目及制訂外僱比例上限,真正還職於民?
岑承認疫後外僱增量高 惟無減外僱承諾
岑浩輝回應時表示,雖然筆者的統計數字沒錯,但認為單看疫情期間與疫後博企外地僱員作比較,數字自然會大幅增加、甚至增一倍也不感奇怪!原因是2022年為疫下最惡劣的期間,外僱有解僱、有離職的,而本地僱員獲保留。
岑浩輝回應時認為應要「合理比較」才是,不認同筆者以疫下與疫後的博企僱員數據作比較。岑舉例指,2024年經濟已復甦,旅遊休閒業已恢復至疫前2019年的九成,故該以2019年底的數據比較才是。另2019年勞動人口廿八萬一千人,而2024年則為廿八萬六千人,增加五千人。同期外僱前者為十九萬六千多人,後者則為十八萬二千多人,減少約一千四百多人。
岑認為,數字除反映疫後勞動人口增長確不理想,但也顯示疫後外僱數量並非大幅增加。他亦強調,不論本地還是外地僱員,當然是博企因應實際需要去增聘,且按規定要培訓、晉升本地僱員去做中高層,「只要符合條件,我相信我地監管部門亦會跟進去做」。
無理解僱本地人及「就業+培訓」 未回應已入信勞工局
岑再指出,2025年2月博企中高層本地僱員佔百分之89.9%,未來可留意中高層本地與外地僱員比例,鼓勵或要求博企多晉升符合條件的本地僱員,也會要求他們多培訓本地人投身相關行業去填補人員流失。他最後重申,輸入外僱不管是否博企,都會是補充的,該要多少批多少,而本地人就業優先政策不會動搖,但凡只要不合理地影響到本地勞動就業情況,或創造貌似合理理由勸退或解僱本地僱員,政府一定會監管跟進,這方面是毫無疑問、肯定會做的。
客觀而言,岑今次回應算是直面問題,亦提出了更多的最新及對比數字,沒有帶筆者遊花園,但可惜的是未有做出具體的削減六大博企外僱數字及承諾,但承諾政府會監管跟進,為此筆者在答問大會完結和特首握手時已明確向特首表示,會向下屬部門跟進問題。事實上,筆者在上周已入信給特首,將答問大會提及無理解僱本地後勤員工及「就業+培訓專項計劃」試用期被解僱的博企,具名向其投訴並要求詳細跟進調查。
博企本地管理層89.9% 比三年半前還要低?
但事實上,筆者就特首的回應,亦有幾點想回應。首先,特首確未回應會否削減六大博企大量外僱額,將待遇較好、工作較穩定及就業前景更好的工作還職本地人;再者,筆者雖明白疫後因為經濟復甦,六大博企聘用人數較疫情期一定有明顯上升,但特首的回應,並未解釋這個明顯上升情況,只反映在外僱急升67%,本地人卻只微升2%的情況,當中更有兩間博企的本地人是減少的。在經濟環境差的情況下,明顯更多本地人願意放下身段接受博企的工作,為何新增人手需求不是本地為主,而變成外僱為主?這是監管部門難以解釋的!此外,六大博企管理層本地僱員89.9%比率並不低,但若作比較,早在2014年中,這個比例已達85%,十年後才提升不到5%是否合理?
最諷刺的是,根據政府的質詢回覆,六大博企中高層的本地僱員比例,在2021年10月底是90.5%、2024年6月是90.3%,今年2月為89.9%,到底數字反映的是博企本地人向上流動的政策是成功還是失敗?相信公眾自有公論!但為何官員敢用此數字提供給岑回應提問,岑若知道實際數字及趨勢後,會否仍覺得政策能保護本地人?
公開資訊嚴重滯後及不恆常公佈如何監管建議?
筆者當然不會質疑特首回應的統計數字,但公眾根本不能在勞工局的公開資料,找到最新、可比較企業本地及外僱數目的資料,相關數字目前只更新至2024年9月底,再者六大博企關聯企業多,政府亦從未恆常整理六大博企本地僱員及外僱數,更從未恆常公開不同部門層級比例的管理層外僱比例等,社會各界如何能客觀找出問題及提出意見?事實上,岑在首次的答問大會上,多次主動提出社會各界應就不同問題講意見、提建議,但前提是政府的資訊恆常發佈及全面公開,而不是在質詢時,才作避重就輕的部份回應,筆者及後會再就此問題作質詢跟進!
岑多次提出,要整合官方及民間的培訓資源,打造一個綜合培訓平台提升僱員的技術或協助轉職,筆者對此支持,亦贊成政府與博企等大企合辦的「就業+培訓專項計劃」,但若當局沒有監管,當局再作更多的培訓也是徒勞的!這也是筆者提出削減外僱、定上限數量及設定比例應由六大博企開始的原因!
事實上,就業是社會穩定之本,若政府連就業問題都未能有實質舉措真正保障本地人,社會穩定、經濟復甦都僅是口號,就業問題也是經濟復甦的前提,若就業問題未能解釋,復興本地經濟更是天方夜譚!
宇論滔滔 □ 林宇滔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