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報專欄:#宇論滔滔 2025年6月6日】
發醫療券17年行禮如儀
如何有效推動家庭醫生和私人市場發展?
宇論滔滔 □ 林宇滔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 副會長
政府由2009年起實施《醫療補貼計劃》,每年向合資格的澳門居民發放醫療券,補助居民醫療開支,2013年將資助金額由500元提升至600元,直至今年再將金額調升至700元。政府首次推出《醫療補貼計劃》時提出初衷是「補助居民醫療開支,藉此推動家庭醫學制度的發展、加強公營及私營醫療體系的合作,充分發揮社區醫療資源的作用、減輕醫院的壓力,收『三贏』之效。」且計劃包含著深層的政策意義,旨在向市民推廣「家庭醫學」概念。當時,本澳的醫療政策是積極推廣和發展「家庭醫生」,以紓緩醫院的壓力。政府提出「家庭醫生」能給予病人全面的關顧,考慮病人的家庭背景、家族病史、生活習慣及心理因素,提供綜合周詳的醫療服務,具長遠的社會效益。
醫療券發放17年 私人市場卻越萎縮?
由首次推出《醫療補貼計劃》至今已17年,計劃每年撥款金額亦由最初約2億元,增至今年的近5.2億元,但除金額逐年增加,以及發放形式在2018年改為電子方式外,《醫療補貼計劃》內容幾乎一成不變,未見任何實質措施真正推動澳門家庭醫學制度的發展,加強公營醫療實體與私營醫療市場的合作發揮資源互補的作用,以及減輕公營醫療部門的壓力,更重要是措施推出後,能使用醫療券的醫療機構發展越趨萎縮,私人醫療、尤其年輕醫生的經營更是越來越困難!
事實上,目前政府醫療與私人醫療的市場佔比約為八成(包括政府資助非牟利醫療機構的一成多)及兩成,與香港公私營醫療各佔市場一半相距甚遠,更反映私人市場發展受政府免費醫療政策影響甚鉅,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回歸後本澳免費醫療的水平未能隨社會發展得到逐步提升,本澳整體醫療發展及其水平確實令人擔心!
根據政府的介紹,現時每年有約三分一的醫療券沒有被使用,令僅有的相關資源,根本未能真正有效地投放到私人醫療市場,以及推動「家庭醫生」發展。
推自願醫保鼓勵購買 讓非免費醫療人群更多選擇
為此,筆者多次要求特區政府必要全面檢視、研究和規劃本澳醫療市場的發展方向及人才需求,並在日前質詢當局,會否研究、分析及公佈歷年的醫療券使用狀況,認真檢討如何能夠更有效地善用這些資源,以及考慮以一定限額、實報實銷的方式,尤其利用剩餘未用的《醫療補貼計劃》資源,投放資源讓本地診所、尤其年輕診所醫生有更多機會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更好地發揮公私營醫療互補,並推動私人診所醫生發展真正能與本澳專科醫療接軌及相互轉介的「家庭醫生」發展,提升私營醫療效益和真正增加市民就醫選擇?
事實上,筆者認為,本澳基層醫療包括疫苗注射,老幼、孕婦及弱勢群體,和教師公務員等群體均有免費醫療覆蓋,確實做得不錯,但對非免費人群,以及急促老齡的社會,現時免費醫療無論從質和量,未來肯定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事實上,本澳目前專科醫療的發展,無論從質和量,以及人才培養和發展等,遠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筆者落區聽意見的時候,都有不少年輕或中壯年屬非免費醫療的人群,都覺得本澳應該仿效香港,推動自願醫保計劃並提供誘因,為居民提供覆蓋範圍更廣及價格更合理的醫療保險選擇,一方面分流免費醫療的壓力,同時為居民提供更多不同的醫療選擇,也可鼓勵私人醫療市場的發展,一舉多得!這也是有效應用醫療券及處理其長年未有效使用餘額的應有方向!
家庭醫生應與專科醫生互通轉介良性互動
此外,今屆政府在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醫療資源下沉社區,計劃通過推出慢性病篩查和管理計劃,強化公營、非牟利和私營醫療機構三方的合作,一方面鼓勵居民利用醫療券進行慢性病篩查,另一方面分流衛生中心慢性病患者到非牟利醫療機構開設的社區門診跟進,以加強慢性病管理,提高慢性病的防治成效。並設立家庭醫學培訓基地,為非牟利和私營醫療機構的醫療人員提供系統性的培訓。早前醫務委員在舉行第六屆第9次全體會議時提及,在提升醫療人員競爭力方面,政府除了增加醫療券金額和推出慢性病篩查計劃,成立家庭醫學培訓基地之外,亦將協助青年醫療人員前往內地發展,推出澳門青年醫生大灣區專業培訓計劃,提升澳門青年醫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競爭力。
為提升本澳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療的有效互通和互補發展,筆者早前也質詢政府,既然今屆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明確成立家庭醫學培訓基地,並推出慢性病篩查計劃,這方向雖然是醫療資源下沉社區的第一步,但該計劃除了為私家醫生進行培訓及認證外,當局會如何投放資源,及推出哪些措施鼓勵、吸引居民選擇私家醫生進行慢性病篩查及後續的跟進治療?當局會否參考香港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 」,訂定收費標準,並提供治療階段(包括藥物)的資助,吸引計劃參加者繼續留在私家醫生治療,真正減輕公營醫療的壓力的同時,為居民提供更多就醫的選擇?更重要是,當局會否制定雙向轉介機制,讓家庭醫生按一定的標準和指引,協助安排有臨床需要的計劃參加者到醫院的專科門診接受專科諮詢,讓計劃參加者能選擇於社區接受持續而全面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醫療人員灣區專業培訓只限35歲?
醫療人員、尤其專科醫療人員的培訓,是提升本澳專科醫療水平的必由之路。由於本澳人口基數小,接觸不同病症的機會亦相對較少,若有機會走出澳門學習,相信有助提高本澳醫療人員的水平,政府正計劃推出澳門青年醫生大灣區專業培訓計劃,提升澳門青年醫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競爭力,因此筆者已質詢政府有關計劃的詳情。另外,當局如何能有效培訓和提升醫療人員的水平的同時,確保相關培訓與本地醫療資格發展能無縫接軌?有反映指有關計劃要求參加者的年齡為35歲或以下的西醫、中醫或牙醫,但根據「醫療統計2024 」,醫生為例,35歲以下有507人,35至44歲有527人,45至54歲有526人;西醫及牙醫方面35至54歲同樣佔有一定人數,這些35歲以上的醫療人員同樣正在服務本澳居民,當局有何原因排除35歲以上的醫療人員參與培訓、進修技術的機會,會否修改有關的年齡限制?特區政府有須要清楚交代。
————————————
🌷支持我們,請訂閣、分享傳新澳門及林宇滔的社交平台帳號!🌷
————————————
🌷傳新澳門協會🌷
https://www.youtube.com/@SynergyMacao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ynergy.macao
🌷宇論滔滔林宇滔🌷
https://www.youtube.com/@lamut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