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滔書面質詢

促排查改善各區暴雨水浸及交代應對風暴潮基建

6月3日早上一場大雨,令本澳多區發生水浸。氣象局當日於8時25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其後於9時15分改發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最後於中午12點45分取消所有暴雨警告。氣象局表示暴雨期間澳門半島錄得最高一小時累積雨量約65毫米,而截至15時,澳門半島普遍已錄得接近100毫米的累積雨量記錄。根據氣象局的水位監測數據,水浸最嚴重的區域為下環街,水位最高時超過20厘米,水浸情況接近兩小時才退去;其次是司打口區,最高水位約16厘米;其餘永樂戲院及內港一帶等區域有輕微水浸。

事實上,當日除了上述區域有水浸情況,不少沒有設置水位監測站的地點也有嚴重的水浸問題。例如黑沙環慕拉士至望廈一帶,網上平台流傳不少影片及相片,行人涉水而行,車輛如陸上行舟,騎士圍路段的水位更浸至小腿,目測水位深度超過20厘米。高士德大馬路有水渠反湧,甚至把馬路上的渠蓋沖起,嚴重影響道路安全。羅利老馬路和俾利喇街一帶、以及在以往較少出現水浸的南灣大馬路近馬統領巷附近等,當日水浸位置亦浸過行人路。

有紅街市的攤販反映,新啟用的紅街市亦出現水浸,水從街市內的水渠湧出,但當日的紅街市站水位監測站卻沒有錄得水浸記錄。下環街、司打口和內港南等處於低窪地區,一直是水浸黑點,該區居民及商戶雖然早已見怪不怪,但也多次反映自從內港南雨水泵房工程施工後,近年水浸越趨常見,亦比以往更嚴重。本人去年曾就相關問題提出書面質詢,市政署回覆表示,內港南雨水泵站及箱涵渠工程施工期間可能會對區內排水系統運作產生影響,因此已與建設部門及工程承建商溝通協調,要求工程方理順和優化臨時排水方案、清理受工程影響而出現排水不暢及淤積的渠道等。

除了暴雨水浸外,對本澳更大的水浸威脅是風暴潮。由2017年「天鴿」、2018年「山竹」、2020年「海高斯」,到2023年「蘇拉」,本澳已在7年內發出4次十號風球。去年的「蘇拉」幸好因其減弱程度及移速較預期快,以致風暴潮增水情況減弱,並與天文大潮錯峰,最終只有內港以南一帶曾出現較輕微的風暴潮水浸,否則造成的水浸災害將會不堪設想。本澳現已踏入颱風季節,面對風暴潮來襲居民及商戶亦只能自求多福。然而,今屆政府任期即將結束,本澳在應對風暴潮水浸的基建卻是五年來「零作為」,令社會大失所望!

為此,本人向當局提出以下質詢:

一、6月3日暴雨引起多區水浸,尤其以往較少出現水浸的黑沙環慕拉士至望廈,以及南灣大馬路近馬統領巷附近等;高士德大馬路有渠蓋被反湧的水沖起,嚴重影響道路安全;新啟用的紅街市同樣因反湧造成水浸,但水位監測卻沒有錄得水浸,上述各地點水浸有何原因及改善辦法?因應下環街、司打口和內港南等水浸黑點,去年當局在回應本人書面質詢時表示,已要求工程方優化臨時排水方案及清理渠道,但水浸情況仍然嚴重,當局有何措施進一步緩解當區的水浸情況?現時澳門半島的水位監測站主要集中在西側,當局有否統計當日有哪些區域沒有水位監測站卻發生水浸及會否增設監測設施?

二、隨著極端天氣的影響,突發性及隨機性的暴雨相信會越趨頻繁,為應對暴雨水浸,當局有否對全澳渠網進行排查,分析各區的排水能力,並及早對有需要的地點進行更新及擴容工程?《澳門供排水規章》已生效28年,其常用排澇標準早已不符合現時需要,去年土地工務局在回應本人書面質詢時表示正在開展修訂《澳門供排水規章》的相關工作,具體的工作進度及時間表是如何?

三、本澳在過去7年內共發出4次十號風球訊號,意味氣候已極端化已成趨勢,可以肯定本澳受颱風風暴潮影響的風險只會越來越高,然而,今屆政府對於目前唯一能有效抵擋風暴潮的基建-擋潮閘至今仍未有任何實質進展,路環對抗風暴潮的基建等亦只聞樓梯響,針對風暴潮的防災基建有何實質計劃及對策?今屆特區政府落實了哪些應對風暴潮的硬件設施?

(提交日期:2024.6.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