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回用先供大博企作景觀

中水回用先供大博企作景觀
綠化清洗較住戶沖廁更划算
政府2013年曾提出「再生水發展十年規劃」(下簡稱「十年規劃」),惟運輸工務司長羅立文2015年上任之初曾公開表示,再生水廠的建設費用數以億計,但生產水量有限,又質疑用作沖廁是否值得,計劃因此擱置。
五月底,立法會公共財政事務跟進委員會主席麥瑞權表示,環保局今年的投資計劃包括路環污水處理廠升級工程,政府擬在路環污水廠增加一條生產線,把污水過濾為再生水,將用作沖廁用途。但羅及後澄清,政府現時決定以「中水回用」取代再生水計劃,「中水」的成本較「再生水」低,但亦沒有那?潔淨,兩者「不完全同一件事」。
再生水決定降級成中水回用
海事及水務局發新聞稿補充,該局聯同相關部門早前完成了「澳門中水回用深化研究」,計劃適當下調「重用水」的水質標準,並以「中水回用」取代以往的「再生水」規劃。「中水」主要應用在新區,並會應用在沖廁及綠化等用途。該局正聯同相關部門重點跟進和規劃「中水回用」的各項階段性工作,並將適時公佈具體方案。
從環保角度上,筆者從來不反對澳門使用中水、再生水,甚至更高質如新加坡的「新生水」,但希望政府更多考慮實際效益,因為環保也必須考慮效益,應將資源用在刀刃上。首先,全球大城市能成功普遍落實「分質供水」(向所有用戶供應不同水質自來水)的案例並不多,因為要重鋪額外一套管網,鋪設成本及日後維護成本都必須考慮,先不說在本澳道路再鋪設新水管的對交通的困擾,目前本澳單是一套供排水管的維護管理及滲漏問題已困擾不少住戶,要為所有住宅單位鋪多一套管網供應中水或再生水網,筆者實有保留。
住戶「分質供水」量小複雜效用成疑本澳2005年受嚴重鹹潮影響,供水鹹度高達五、六百度,為此社會熱議要仿效香港用海水沖廁,但經過研究,與香港海水經簡單過濾消毒可作沖廁不同,澳門海水要用作沖廁其處理成本及能耗與自來水處理相當,故研究沒有繼續。
翻查歷史,香港推行海水沖廁已經七十年,管網的覆蓋人口也只覆蓋八成半人口,且管網主要覆蓋人口稠密區域,很多地區仍未覆蓋!再者,海水駁錯會被即時發現,但本澳連註冊水喉匠制度都沒有,未來中水入家入戶若出現駁錯喉,或者很長時間也不會被發覺,所以當年再生水計劃也曾考慮加入食用色素,防止錯接及濫用,成本、日後維修保養、到避免錯接濫用等,都是推動住戶「分質供水」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
正正由於「分質供水」鋪網成本高及維護複雜,同樣缺水的的新加坡,就是考慮到「分質供水」的困難,一不做二不休,決定把污水直接處理成「新生水」,即將污水直接處理成較一般飲用水更嚴格、近似純水的級別,目前當地七成的「新生水」用於工業用途,剩下三成考慮到市民心理感受,不會直接供到水網,而是送到水塘與自然界的淡水混合,再作一般水處理供應用戶。
路氹有博企早已鋪管等再生水
必須強調,筆者一直支持推動中水或再生水的應用,減少淡水資源的耗費,但前提是應該考慮效益及維護的複雜性。由於立法會公共財政事務跟進委員會當日討論再生水項目是閉門會議,但根據工務局聯同環保局的新聞稿,路環污水處理廠升級並不包括任何的中水處理設施。若如是,早年已鋪設的澳大橫琴校區及石排灣公屋群的紫色再生水管仍然只能供應一般食水。由於澳門污水廠至今仍有逾半污水未經二級處理,故按常理推測,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東南側正在規劃施工、負責處理澳門半島及A區污水的污水廠,最有機會增設中水回用設施,但由於「分質供水」必須獨立管網,在未修法下,政府最多也只能將A區二萬八公屋增加中水沖廁系統,用量其實有限。
從先易後難的角度,推動中水回用理應先在路環污水廠開展,一方面澳大橫琴校區及石排灣公屋群已有管網,更重要是可直接供應路氹城區多間大型博企用作綠化灌溉以及博企景觀用水,屆時中水回用量必可大升,且成本維護亦大大降低,據了解因應政府早在2013年提出再生水規劃,路氹城有大型渡假村興建時已自行鋪設「分質供水」的管網,只是政府一直未兌現承諾供應再生水!筆者也相信,近年博企對負起社會責任都相當主動,只要政府落實向路氹仔供應中水,各大博企定必作出配合,且中水更可用作市政署緣化灌溉及CSR作洗街等用途,其實不愁出路。
供排水規章廿五年未修訂早滯後中長遠而言,如果政府已明確中水回用規劃,其實更應及早修法,要求所有新建築物應有獨立沖廁供水管,以便將來接入中水,但參考香港經驗,要普及起碼需數十年的時間。
無論是要求所有新建築物鋪設獨立沖廁供水管,還是中水的水質標準,都需要修訂已廿五年無修改的《核准澳門供排水規章》。不說不知,該規章還包括本澳的飲用水法定標準及排水管網的承受能力,這也意味著本澳供水水質及排水管網設計仍停留廿五年前的標準,早跟社會脫節!排水問題之前其他文章已提及,如目前本澳飲用水含鉛量的法定標準,較世衛每公升十微克的標準寬鬆五倍,必須強調,現時自來水公司及市政署的飲用水檢測是按新的世衛標準進行,但當要處罰時,原則上只能按明顯過時的舊法標準處理。
本澳水資源不單長期靠內地的政策傾斜,目前本澳每年用水約一億立方米,九成八以上是在珠海的西江抽取、儲存及運到澳門,近年氣候暖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令鹹潮不斷加劇,西江流域經濟發展及人口增加導致河水污染的風險也越來越高,澳門長年單一依賴的西江原水,也是面臨水質下降、枯水期水量不足的雙重風險。
故本澳除應思考更符合效益的「中水回用」外,也應及早為本澳供水做好前瞻規劃,如同樣缺水和依據馬來西亞供應原水的新加坡,過去多就是通過擴大雨水收集面積、投資再生水、海水化淡等開源措施,期望長遠實現供水自給自足的目標。
缺水新加坡「三招」開源目標自給自足
新加坡目前的雨水收集面積已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當地政府更計劃將收集雨水區的面積增至總面積的九成。澳門歷年均雨量約二千毫米,雖較全球均值高一倍,屬雨量充沛地方,但由於沒有做好雨水收集系統,目前僅靠數個水塘收集雨水,集水區僅佔總面積的3.6%(約1.2平方公里),僅是新加坡的二十分之一。當然,本澳用水密度強大,即使全澳土地均用作集水面積,每年也僅可收集不到六千六百萬立方米的雨水,只能滿足用水量的三分之二。
新加坡目前有四間「新生水」廠及兩間海水化淡廠,可分別應付30%及25%的總用水需求,並計劃在馬來西亞供應協議2061年約滿時,將兩者的佔總用水需求的百分比進一步增加至55%及25%,連同幾乎全面積的雨水收集,屆時新加坡基本完全可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
澳前瞻拓水源或成新經濟增長點
澳門背靠祖國,依靠中央不惜代價的政策傾斜,確實可不擔心水資源的問題,但若從負責任的角度說,極端天氣加上西江流域的不斷發展,周邊地區的用水需求只會越來越嚴峻,且在枯水期必然會更明顯,澳門作為富裕又細小的發展地區,更應未雨綢繆,參考新加坡制訂及規劃水源多元化的策略,只要做好規劃、資源投放及人才培養,有關的技術經驗甚至可外銷至其他地方,成為多元產業及經驗的新增長點,只是我們相關部門的主事官員能有危機感及視野嗎?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訊報專欄:宇論滔滔2021年7月16日】
http://www.sonpou.net/1607/Yu.htm

相關文章

執筆之時,衛生局剛接獲內地通報,中山市坦洲鎮出現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兩名澳門人因與確診患者在一月九日參